Copyright ? www.bjxt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省商務廳 版權所有
來源: 泰安日報2025-04-08 10:20:23
在東原廣袤大地上,設施農業正以蓬勃之姿勾勒出一幅全新的發展藍圖。陽光透過一排排整齊的溫室大棚,灑在嫩綠的蔬菜、瓜果上,折射出希望的光芒。
近年來,東平縣聚焦設施農業,從政策扶持到技術革新,從產業布局到品牌打造,一系列舉措如同精心編織的絲線,將散落各處的設施農業項目緊密串聯起來,形成一條熠熠生輝的產業發展鏈條,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
環形管道栽培、時空隧道基質栽培、空中廊架栽培、傳統滾筒式栽培、三角形霧培……走進東平現代農業高科技示范園智慧農業科普館,一排排無土栽培的生菜、烏塌菜、油菜等青翠飽滿、長勢喜人。
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玻璃溫控棚,實現了種植的機械化、數字化、智能化全覆蓋。玻璃溫控棚內僅有4名工作人員,除了收菜種菜,平時他們只需要借助電腦或手機,就能隨時掌握棚內的“一舉一動”。
智慧農業科普館不遠處是裝配式育苗溫室,溫室內一盤盤甜瓜苗郁郁蔥蔥,生機勃勃。示范園運營部員工何明杰一邊查看甜瓜苗的長勢,一邊告訴記者,育苗溫室于2024年12月投入使用,根據訂單要求進行育苗,已經售出一批水果黃瓜苗,目前在育的有甜瓜苗和芹菜苗等。
示范園運營部部長王龍介紹,示范園設立了設施農業、生態漁業、果園種植3個示范區,是按照“園區+景區+研學基地”的理念,打造以精品農業展示為核心、以農林漁示范引領為目的的現代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可帶動全縣農業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我們園區內還有16座裝配式日光溫室,按照品種優選、精品種植、示范引領的發展定位,聚力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精細化發展方向,可提供育、種、管、采、銷全鏈條服務,引領帶動全縣設施農業規?;N植、標準化管理、市場化運營、高質量發展。尤其是我們的育苗玻璃溫室,通過精確控制環境因素,可以顯著提高育苗的成活率、生長速度和品質,還能實現周年生產,滿足市場對優質種苗的需求,降低本地農民購苗成本?!蓖觚堈f。
東平縣是農業大縣,耕地面積達6.3萬余公頃。2022年以來,東平縣因地制宜實施“30萬畝設施農業”工程,堅持集中連片示范引領,分步推進,1.3萬余公頃大棚拔地而起,6大類20余個品種遍地開花,“春瓜秋菜”種植模式成效顯著,“一鄉一品”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種管技術愈發成熟,種植品種更加優良。梯門鎮、東平街道、接山鎮、大羊鎮、彭集街道、沙河站鎮等地大棚連片而起,4000余名群眾返鄉務工,畝均年純收益2.5萬元以上,農民人均年增收過萬元,設施農業真正成為引領東平富民強村的最強動力。
大棚蓋起來,果蔬產量增加,如何售賣出去呢?為進一步鞏固設施農業發展成果,東平縣聚焦種產供銷全鏈條全環節,投資2.7億元建設了東平蔬菜交易市場,市場于2024年5月13日開園,共建設蔬菜交易區8個。
來自滕州市的商戶孔堯堯于2024年12月中旬入駐交易市場,主要收購甘藍、土豆、胡蘿卜、大蔥等。吸引他到東平搞蔬菜批發的最大原因是東平設施農業發展快,果蔬種類豐富,以及交易市場設施完善。
“以前,種植戶賣菜要跑到很遠的地方,有了交易市場,就不用愁了。市場里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商戶60多家,每一戶的主打蔬菜都不同,他們平時會到田間地頭看咱老百姓種的菜,價格質量談妥后,會集中收到市場,打包后發往全國各地。目前,整個市場蔬菜日交易量在400噸左右。”山東東平湖蔬菜批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冠說。
“目前東平縣建成育苗基地7處,年育苗量突破1.1億株。蔬菜交易市場2024年全年完成交易量6.8萬噸,交易額突破1.5億元?!睎|平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李亮介紹,東平縣設施農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零產到規模、從弱到強的巨大轉變,育苗、管護、銷售有效銜接,產前、產中、產后串珠成鏈。
東平素有“江北水鄉”的美譽,東平湖作為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發展水產養殖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東平縣大力實施設施農業和生態漁業,堅持兩條腿齊步走,利用優勢資源多舉措齊發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生態漁業同樣實現了“粗放式”養殖向生態智慧漁業的轉變。
在東平縣生態漁業產業園一期項目現場,寬敞明亮、設施完備的廠房內擺放著一排排圈養桶,依稀可見鯽魚在水中游弋。這穩定且適宜的生長環境,不僅提升了養殖效率,還保障了養殖產品的品質與食用安全。
產業園一期主要建設了兩座廠房,面積共5700平方米,引進了羅非魚和羅氏沼蝦2家養殖企業。其中,羅非魚養殖廠房面積3500平方米,安裝了2個直徑15米、4個直徑12米、6個直徑10米的圓形桶;羅氏沼蝦養殖廠房面積2200平方米,安裝了28個直徑6米的圓形桶。養殖企業出于對用電成本、養殖茬口、市場價格等方面的考慮,決定第一批主要養殖中科5號鯽魚。
“中科5號鯽魚生長速度快、產量高、抗病能力強、魚刺少、銷路好,今年4月就能收獲上市,預計2個廠房的純利潤能達150萬元。4月以后壓茬養殖羅非魚和羅氏沼蝦,年產值可達1000萬元?!迸f縣鄉水產站站長萬慶豐介紹,養殖廠房主要采取循環水養殖模式,圈養桶底部有魚馬桶,用來收集魚的糞便,收集的糞便會順著管道排到外塘,用于水生作物種植,這就形成了一種循環生態。
記者了解到,工廠化圈養桶養魚屬于高密度養殖,舊縣鄉正在探索培養更多本地養殖戶參與工廠化養殖,把退漁還湖的老漁民變成高密度養殖的技術專家,對外輸出技術經驗。“產業園二期項目計劃再建設4個廠房,3月動工,10月完工。項目全部投產達效后,園區年產值可達4000萬元。”舊縣鄉生態漁業專班成員李旭說。
借助優越的水體資源和漁業傳統,東平縣大力實施生態漁業“30萬畝”工程,有效統籌大水面和湖外池塘,構建起“一湖一洼三片區”發展格局。稻蝦套養、藕蝦混養、工廠化養殖等模式實現了一田兩用、一水多收,畝均年收益超1萬元。生態漁業從有到優涅槃重生,撐起了千家萬戶的致富夢。
從田間到市場,從設施到產業,一條條串珠成鏈的產業紐帶,一頭連著廣袤田野,承載著農民的辛勤與希望,一頭連著市場需求,釋放著產業發展的無限活力。東平縣以設施農業為筆,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書寫著蓬勃發展的嶄新篇章,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向著更加燦爛的明天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