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召開“聚力項目提升 開創強省會建設新局面”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24場—市科技局專場。濟南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新聞發言人呂家亮介紹,2025年,濟南市科技局將聚焦“政策引領、平臺支撐、服務保障、金融賦能”四輪驅動,助力高校成果轉化。

呂家亮說,2025年,濟南市將強化政策引領,激發科技創新創造活力。今年已出臺《濟南市深化市校融合發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2025版)》(“新高校二十條”)和《關于支持山東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十條措施(2025版)》,擬于近期出臺“新高校20條實施細則2025版”,支持高校建設高層次創新團隊、支持高校設立服務產業帶頭人工作室、支持高校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等,通過系統性改革破解“轉化難、落地慢”“創新鏈與產業鏈相望難相見”等問題。同時,提升平臺能級,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支持高校牽頭或參與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重大平臺,分別給予最高1000萬元和100萬元支持。推動山東大學深地探測大裝置入列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速技術源頭供給。建立“訂單式研發”合作機制,支持高校與企業共建技術研發中心,聚焦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定向攻關,最高支持500萬元(企業配套資金不低于50%)。
濟南市將優化全鏈條服務,疏通成果轉化“快車道”。常態化發布成果與需求清單,計劃組織駐濟高校院所高價值技術市內轉化項目推介會專場10場。為山東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量身定制“十條措施”(包括支持濟南晶谷研究院、科研成果轉化園區(興隆山校區)建設),推動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年轉化15項以上成果,打造有組織成果轉化的標桿平臺。構建“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一體化載體,支持建設通用性中試示范基地,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同時,強化基金賦能,構建成果轉化資本運作新機制。發揮銀行、基金公司和財投集團等金融機構基金賦能科技成果轉化作用,促進高校院所、科技企業高價值技術成果項目市內轉化,計劃年內組織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對接會專場10場以上,推動高校院所高價值技術成果市內轉化和產業化應用。同時,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以“先投后股”方式落地轉化,針對落地項目,重點實施“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股權投資方式,確保“投得精準、跟得及時、退得有序”,切實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杠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