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bjxt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省商務廳 版權所有
來源: 中華泰山網2025-04-24 09:00:00
踩著春天的鼓點,泰安上下處處升騰著項目建設的熱潮。新泰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內,山東德普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二氧化碳高效合成碳酸二甲酯關鍵技術攻關及產業化”項目施工現場機器轟鳴。在這里,二氧化碳有了新用途,被“捕捉”后高效利用,轉化為鋰電池電解液溶劑主要原料——碳酸二甲酯。
“每生產1噸碳酸二甲酯可消耗二氧化碳0.49噸,年產20萬噸碳酸二甲酯便可消耗二氧化碳9.8萬噸,同時我們還創新酯交換法,比起傳統工藝全過程減排二氧化碳45萬噸,相當于植樹1.4萬公頃,碳中和利用效果明顯。”公司副總經理張弘治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該項目建成后,將形成“二氧化碳—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基礎化學品”的負碳產業鏈,填補行業內二氧化碳大規模高效資源化利用的技術空白。
綠色低碳轉型是高質量發展的一道必答題。在泰安,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66.8%;全市在建在運儲能裝機超過500萬千瓦,居全省首位;關停低效小煤電機組4臺、容量8.8萬千瓦,全市能耗強度、煤炭消費同比大幅降低……
自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以來,泰安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全面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碳”尋發展新路徑,高質量發展持續向上突圍,經濟社會煥發出新圖景。
產業煥新
傳統與新興的雙向賦能
在石橫特鋼集團有限公司零碳智慧管控中心,每分鐘可生成、監測47.9萬個核心數據,巨型屏幕上跳動的數據,勾勒出傳統鋼企的“數字生命線”。
開發“石特云”工業互聯網平臺,實施轉智改項目280個;利用固碳減排鋼化聯產技術將鋼廠煤氣轉化為甲酸,年減少碳排放30萬噸……石橫特鋼“智能化+綠色化”的轉型路徑,正是泰安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邁向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的生動縮影。
依靠科技創新加速實現動能轉換,泰安堅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并進,既守牢根基,又推動產業結構向新邁進。
按照《泰安市“十強產業”行動計劃》,我市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文化旅游等“十強”產業通過技改升級、數字賦能等,持續發展壯大,撐起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骨架”,成為綠色低碳轉型的“主引擎”。2024年,全市規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9.1%,規上工業煤炭消費量較2020年同期下降10%左右。面對新舊動能轉換中的堵點卡點,我市加強重大產業技術攻關,4個省級攻關項目獲批資金2050萬元,資金額創歷年新高;7個項目入選省新一批產業攻關項目,數量居全省第三位。
著眼未來,以新促轉,隨著“泰安號”衛星的成功發射入軌,東方空間商業運載火箭、英視盛華衛星星座、乾堃火箭綜合試驗中心等一個個新質生產力項目相繼落地建設,泰安衛星互聯網、運載火箭、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也從無到有、突出重圍。
在寧陽化工園區,騰空架起、縱橫有序的公用管廊猶如“主動脈”將化工企業連接為一個整體,晉煤明升達將合成氨輸送給華陽迪爾生產硝酸,華陽迪爾將硝酸輸送給華鴻化工生產硝基苯……園區內原材料供應實現隔墻配套、循環利用,形成綠色、高效、高端“產業生態圈”。
如今,循環經濟、鏈式思維驅動著我市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集群加速崛起。2024年,我市成功爭取鹽穴儲能儲氣入選省未來產業集群,岱岳區功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獲評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3個集群入選省特色產業集群,3個集群入選全省首批支柱型雁陣集群,通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緊密協作,形成梯度發展的產業格局,各自發揮比較優勢,提升整體競爭力,共筑綠色發展新高地。
能源變革
儲能之都加速崛起
能源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重點領域,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勢在必行。
在肥城經濟開發區,全球單機規模最大的66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示范電站項目現場施工繁忙。項目建成后,儲存在鹽穴內的壓縮空氣將在用電高峰期時釋放,帶動發電機源源不斷產生電能,年發電量可達8.7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80萬噸。相比過去,該項目團隊新攻克了超臨界蓄熱蓄冷等4大“卡脖子”難題,使得項目的能量轉換率達到75%,成本下降20%以上。
“從最富特色、最具潛力、最有優勢的儲能產業入手,泰安聚力構建以抽水蓄能、鹽穴儲能和電化學儲能為主,制氫儲能和儲熱儲冷為輔的多元儲能體系,打造千萬千瓦‘儲能之都’,走出一條多元、協同、互補發展的新路徑。”市新能源產業鏈專班副組長、市能源發展服務中心主任程樂寧說。
因勢而動,順勢而為。泰安擁有全省最大的巖鹽礦床,多年開采形成容積巨大、密閉性好的采空鹽腔70多個。變“廢”為“寶”,泰安盤活資源發展鹽穴儲能,編制全國首個區域鹽穴儲能儲氣專項規劃,確定“前端采鹽建穴、中端儲能儲氣、后端建網延鏈”的鏈式發展新路徑。多年來,我市鹽穴儲能規模實現了從10MW到300MW、350MW、660MW迭代升級,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預計到2030年,泰安鹽穴儲能裝機將突破350萬千瓦,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鹽穴儲能基地。
泰山、徂徠山水頭高、距高比小、地質條件良好。充分借鑒泰山抽水蓄能一期項目經驗,我市深挖徂徠山抽水蓄能資源,總投資107.5億元、裝機180萬千瓦的泰安二期抽水蓄能電站已進入建設高峰期,預計2027年首臺機組并網,提前一年投運;泰安三期45萬千瓦電站已納入國家規劃。預計到2030年,我市抽水蓄能裝機容量將突破425萬千瓦,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抽水蓄能產業基地。
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目前全市新能源發電量80.6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比重37.9%;在建在運儲能裝機超過500萬千瓦,居全省首位。一個又一個能源項目落地生根、迸發動力,推動泰安千萬千瓦“儲能之都”加速形成,將進一步服務保障電網調峰填谷、新能源消納,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系統突破
加快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綠色低碳轉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我市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下,泰安各級各部門、各行業領域協同發力,不斷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鞏固提升生態碳匯能力,泰安堅持算大賬、算長遠賬,加快構建綠色生態廊道,花大力氣實施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修山、治水、增綠、整田、凈湖。去年完成成片造林235.68公頃,廊道綠化120.4公里,森林撫育面積1504.65公頃,完成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41處,逐步恢復歷史遺留礦區生態系統功能。如今,采煤塌陷地變身“致富塘”,廢棄礦山上再造生態綠洲,污濁斷流的水系煥發新生,泰山綿延處、汶水川流間,一個個綠色奇跡被創造。
在綠色建筑領域,新建房屋不再僅僅追求外觀的宏偉,更注重節能、環保與可持續性。我市制訂《泰安市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統籌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新開工裝配式建筑158.03萬平方米,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50.54%。
在綠色交通領域,我市加快交通運輸結構調整,2024年,全市水路運輸貨物周轉量1.73億噸,較去年同期增長17.47%。積極推廣新能源營運車輛,我市加大政策性資金補貼力度,累計完成更新城市公交車62輛,年度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巡游出租車、網約出租車占比分別為56.58%、90.86%。
全面強化保障支撐能力,我市深入實施科技創新“雙十工程”,全社會研發投入92.7億元,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平臺,獲批籌建省重點實驗室14家;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聯動作用,支持生態環境安全、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及保護等工作,提供再貸款減碳引導專項額度10984.3萬元,累計撥付貼息資金27.46萬元,惠及143家碳減排重點領域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開展汽車、家電以舊換新活動,家電以舊換新16.12萬余臺,汽車以舊換新2.27萬余輛,有效提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回收利用水平。
綠色,是泰安乘勢而上的底色。“今年是山東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加力提速的關鍵一年,泰安將全面激發產業重塑新動能、綠色低碳新動能、區域協同新動能、要素供給新動能、體制機制新動能,加快探索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引領全市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努力在先行區建設中彰顯泰安擔當。”泰安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市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辦公室主任徐兆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