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www.bjxtj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省商務廳 版權所有
來源: 德州日報2025-03-18 09:00:00
近日,中國國際紡織紗線展(上海國際紗線展)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匯聚了全球13個國家和地區的560余家優質纖維紗線企業。“夏津紗線”以集群形式連續5年參展,發布新品、樹立品牌、拓展渠道。
在國內紡織行業,“夏津紗線”的名號向來“叫得響”。紡織產業已成為夏津最大支柱產業,共有集群及配套企業246家,紡紗規模300萬紗錠,占德州的二分之一,山東的十分之一,被評為“中國紡織名城”。近幾年,經產業結構升級,“夏津紗線”成了國內紡織市場上“高品質紗線”的代名詞。
然而,受產業產品結構、企業市場慣性以及國際市場環境影響,夏津紡織品一直未打開國際市場,只有少數規上企業有國外訂單。如今,夏津紡織對內持續“智”造升級,對外不斷借勢借力,為“出海”做足準備。
修煉內功
攢足國際市場競爭力
“0棉結”是山東錦盛祥潤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引以為傲的產品參數之一,對于以生產精梳緊密賽絡紡棉紗為主的企業來說,“0棉結”意味著產品的高檔次。
在錦盛祥潤的生產車間,工作人員正在對一臺價值160萬元的進口棉結檢測設備進行調試。設備能精準檢測棉結和籽棉的大小、數量,并通過數據積累給出纖維原料質量報告,及時調整生產節奏。在引入設備之前,企業生產的產品需要定期送往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質量檢驗,這一流程受限于檢測頻率,難以實現對產品質量全面即時監控。如今,企業能夠在半成品階段多次內部檢測,確保了產品品質持續優化與提升。
不遺余力做精品的棉紡織企業,在夏津還有很多。夏津縣工信局局長馬秀敏介紹,純棉紡織是夏津紡織產業的傳統,近幾年,隨著市場變化,夏津進行多輪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功能性、差別化紗線產能逐漸提升,棉混紡、萊賽爾纖維等紡紗工藝得到業界高度認可。
山東鴻泰鼎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聲與淡淡的木漿清香交織。公司副總經理王良軍拿起一塊拇指大小的木片,向記者展示它的“奇幻旅程”:“從木片到萊賽爾纖維,需要經過木漿粕、溶解、紡絲等十幾道工序。我們的溶劑回收率高達99.7%,能耗比傳統工藝降低30%。”在他身后,全自動生產線正將乳白色的膠液拉成細絲,一卷卷萊賽爾纖維緩緩成型。
“我們的纖維不僅環保,還能‘千變萬化’。”王良軍指向實驗室的展柜,里面陳列著相變儲能纖維、抗菌纖維等新型產品。“這款相變儲能纖維可以根據外部環境溫度吸放熱,目前已應用于極地科考服;生姜萊賽爾纖維添加了天然提取物,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王良軍表示,目前公司5萬噸萊賽爾生產線滿負荷運轉,訂單排到了明年三季度。
“夏津生產的紗線品類齊全、工藝難度大,這樣的品質,不管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有足夠的競爭力。”從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駐派夏津的科技副縣長孫必成表示。
三方共建
織就紡織產業生態網
此次中國國際紡織紗線展(上海國際紗線展)現場,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對接暨夏津現代紡織產業園推介會受到廣泛關注。“夏津現代紡織產業園采取‘政府+專業機構+國有平臺’的三方共建模式。”馬秀敏說,高標準打造產業園是夏津布局現代紡織業的重要規劃,隨著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的加入,產業園建設規格進一步提升。
去年3月,德州與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確定了園區共建、人才交流、產學研成果轉化的主體合作思路。隨后,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引入廣東紗纖億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夏津財金集團成立夏津紗纖億公司,圍繞棉花、木漿等原料采購,線上交易、融資等共性需求,定制開發基于夏津、輻射山東的紗線產業互聯網平臺。“這是國家級平臺、國企平臺參與產業集群建設、改革創新的深度探索,并以此為平臺構建山東省的紡織產業大腦。”孫必成說。
在夏津現代紡織產業園,山東錦盛祥潤紡織科技有限公司采購經理李正強通過平臺集采中心了解新疆長絨棉的實時報價。“通過平臺集中采購,每噸能節省成本800元。”李正強算了一筆賬:企業年用棉量2萬噸,一年能省1600萬元,“這筆錢又能投入到研發上。”
這場“破圈”合作讓企業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目前平臺已整合新疆50萬畝棉田資源,對接江浙地區200余家服裝廠,企業通過平臺接單,庫存周期可從45天縮短至35天。
借助外力
抱團奔赴國際市場
在中國國際紡織紗線展(上海國際紗線展)上,夏津展廳首次以“中韓合作”主題亮相。設計圖上,“相變纖維航天服”“零碳紗線”等概念產品格外醒目。“通過與國內外相關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合作,夏津紡織正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打造‘高附加值+高科技’雙輪驅動新模式。”夏津縣委副書記、縣長趙之達說。
以韓國纖維開發研究院為例,該研究院由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引入,雙方聯合青島大學在夏津構建國際產學研用平臺。夏津“萬物皆可紡”的產業優勢,成為各項紡織科研成果轉化的沃土。
去年5月,夏津縣委書記沙淑紅帶隊與韓國纖維開發研究院就纖維開發及產業化達成合作意向,構建現代化新型紡織產業集群。“走通從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創新路徑,需要場景、科技、服務、金融、人才等全要素支持,夏津從‘政產學研用’全方位協同發力,搭建出紡織產業高水平的創新生態。”沙淑紅說。
在山東鴻泰鼎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韓國纖維開發研究院專家李在雨正在和公司團隊測試一款阻燃萊賽爾纖維。“這款產品可用于消防服,目前正在申請國際認證。”鴻泰鼎技術總監劉峰說,韓國纖維開發研究院在相變纖維領域技術領先,雙方合作正契合企業“功能性紗線降本增效”的需求。
參照國際紡織品出口標準,夏津在進行產業轉型時,將“向綠”列為重要發展方向。目前,夏津72%的規上紡織企業安裝了分布式光伏,噸紗用電成本可降低20%左右。
在夏津現代紡織產業園的碳足跡監測中心,大屏幕實時跳動著企業能耗數據。馬秀敏表示,夏津正聯合韓國纖維開發研究院制定萊賽爾國際認證標準,“這個標準就像出口世界各國的‘通行證’,有了這張‘通行證’,夏津紡織產品市場競爭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以前單打獨斗,現在抱團出海。”在夏津縣工信局組織的“鏈動紡織日韓行”座談會上,鑫瑞娜家紡董事長賀杰感慨。她的企業以“可水洗棉花被”聞名,去年通過政府牽線,與日本知名銷售廠商達成合作。“日方對棉被的抗菌性要求極高,我們聯合東華大學研發的4A級抗菌棉,抑菌率超90%,一舉拿下百萬訂單。”
賀杰的辦公桌上擺著一款最新樣品——融入石墨烯的智能控溫被,她對今年的海外市場拓展信心十足,“夏津紡織產品質量過硬、銷售渠道通暢,這是我們‘出海’的最大底氣。”